钢筋锈蚀从根本上破坏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,会对结构耐久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[1]。钢筋锈蚀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,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氯离子侵蚀[2]。氯离子在混凝土结构中的运输主要基于扩散、渗透、毛细作用[3-4]。鉴于氯离子在混凝土构件中的传输机理,Buenfeld N R等[5]提出了将扩散和毛细管两种方式同时考虑的氯离子传输模型;1970年M.Collepardi等[6]提出了Fick第二定律的
注浆吊装孔是预制混凝土管片(以下简称管片)重要的结构件,在管片混凝土浇筑之前埋入模具,成型后与混凝土一起形成受力结构。注浆吊装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种:①作为受力构件在管片拼装过程中配合吊装头提起管片,并旋转到安装工位;②在管片安装完成后,作为二次注浆通道孔。在管片安装过程中,由于管片自重较大,一旦注浆吊装孔出现破坏,易造成管片脱落,可能伤及作业人员和设备,造成重大事故。目前,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对其破
ABAQUS中的塑性损伤模型是在Lubliner[1]、Lee和Fenves[2]模型基础上建立的,模型中将损伤因子引入混凝土本构模型,能较好地模拟混凝土的卸载刚度因损伤增加而降低的特点,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。模型考虑了材料拉压性能的差异,通过使用各向同性弹性损伤,结合各向同性拉伸和压缩塑性理论来表征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。模型能够模拟各种结构中的混凝土和其它准脆性材料,可模拟低静水围压下
混凝土的发展经历了由流动性混凝土到干硬性混凝土,再到流动性混凝土、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历程,这是由生产和施工实践需要决定的,而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和施工的发展。现场浇筑混凝土一直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,泵送混凝土的问世是混凝土施工上的一次革新,在能更好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同时,大大减轻了生产和施工的劳动强度。自密实混凝土的出现,又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,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成型真正实现了“浇注”成